首页
|
本刊介绍
|
编委会
|
栏目介绍
|
投稿指南
|
优秀专家
|
期刊征订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人权》注释体例举要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中国人权网
《中国法学前沿》
联合国保护人权专栏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政府白皮书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20年 0卷 1期
刊出日期:2020-02-10
特稿
学术专论
人权讯息
特稿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权话语的变迁逻辑
毛俊响;王欣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权话语不断更新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内忧外患,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生存权和自决权为核心的集体性人权话语。20世纪80年代,在反思和辩驳过程中,更加关注个人权利,中国特色话语意识逐渐增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合具体国情和国际环境,从各项人权保障的优先排序、人权发展道路、人权和主权关系、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等方面建构了人权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内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对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人权话语体系逐步完善。中国共产党人权话语变迁基于不同阶段的具体国情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家身份认知,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外部关系等则是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
2020 Vol. 0 (1): 1-18 [
摘要
] (
19
)
HTML
(1 KB)
PDF
(628 KB) (
11
)
19
马克思的“人的形象”理论及其对构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启示
李超群
"人的形象"问题是人权话语体系构建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当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应以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为理论基础。马克思首先解构了启蒙人权话语所塑造的"普遍的个人"这一"人的形象",将其还原为现实的市民即资产者,并阐明了超越启蒙人权话语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在"人的解放"这一宏大图景中,马克思重新勾画了"人的形象"。马克思关于"人的形象"问题的阐述,对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人民"或许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对"人的形象"的表达。基于马克思对于"人的形象"及其主体性的论述来理解,"人民"概念应指向个人与集体的现实的、有机统一,同时"人民"也是一个存在着明确的语义重心的广泛性概念,即要求在"创造者"的意义上实现其主体地位。
2020 Vol. 0 (1): 19-42 [
摘要
] (
24
)
HTML
(1 KB)
PDF
(803 KB) (
8
)
43
论幸福生活权的目的论解释
黄爱教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的信中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这一重要论述的学术意涵在于提出人权领域的重大概念——作为人权的幸福生活权。幸福生活权是人们追求、享有并实现幸福生活的权利,属于概括性权利,即"权利束"。目的论解释为幸福生活权提供了有力辩护,但是目的论解释可能会带来诸多风险,这便可能使幸福生活权陷入诸多困境,诸如陷入"人"沦落为工具而丧失尊严、损害少数个体或群体人权而丧失公正、助长政府权力的扩张可能而侵害人权、追求幸福以及幸福具有差异性而难以获得普遍认同等。为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持公正原则、使政府认真对待人权以及达成追求幸福的重叠共识等,对幸福生活权的目的论解释加以合理限制,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2020 Vol. 0 (1): 43-53 [
摘要
] (
73
)
HTML
(1 KB)
PDF
(429 KB) (
2
)
54
儒家自由思想:《世界人权宣言》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汇通
赵建文
早在18世纪,儒家推己及人的自由思想就融入了《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的自由条款。儒家仁的学说及其他自由思想,对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及其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自由思想的支点是以仁为道德基础的自律。儒家创立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规范具有保障人的消极自由的社会效果;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为规范具有保障人的积极自由的社会效果。儒家自由思想以社会为本位,坚持每个人的自由与他人自由的统一,坚持个人自由寓于社会共同体的整体自由之中的理念。儒家的奠基于良心(仁心)的推己及人的思想方式和从义务到权利和自由的自由实践路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特色。儒家自由思想与《世界人权宣言》关于人人对社会负有义务的规定相通,与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念相似,是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的独特的自由话语体系。
2020 Vol. 0 (1): 54-74 [
摘要
] (
67
)
HTML
(1 KB)
PDF
(736 KB) (
2
)
学术专论
75
社会组织走出去参与人权治理的贡献、经验与风险防控
刘红春
2020 Vol. 0 (1): 75-87 [
摘要
] (
25
)
HTML
(1 KB)
PDF
(486 KB) (
2
)
88
“工商业与人权”议题下的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合作机制
庞林立
在"工商业与人权"议题下,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既存在着对立,也存在着合作。中国的跨国公司在越南等国家遭遇的投资困境反映出,中方企业对"工商业与人权"议题下跨国公司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认识并不充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重视与NGO的合作以及促进中国本土NGO走出去,成为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生存状况的必然选择。
2020 Vol. 0 (1): 88-104 [
摘要
] (
46
)
HTML
(1 KB)
PDF
(609 KB) (
4
)
105
社会权利视角下的平台经济“第三类劳动者”保护
陆海娜;陈以恒
由于平台经济的灵活用工新模式,平台经济很多劳动者无法按照传统的劳动关系/非劳动关系的二元划分进行归类,基本处于无权利保障的状态。平台经济中的劳动者作为通过劳动谋生存的人,应该享有基本人权,而其中最直接相关的是社会权利。美国学者提出的"独立劳动者"的概念与理论框架更有利于保护平台经济劳动者的社会权利,这一理论既有国际法的法律依据,又符合平衡劳动者保护和平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目的,也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有借鉴意义。结合中国的法律和社会经济现状,以国际人权法中涉及社会权利的理论与标准和国际劳工组织核心公约为法律依据,我们提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保护平台经济"第三类劳动者"的新思路。
2020 Vol. 0 (1): 105-120 [
摘要
] (
59
)
HTML
(1 KB)
PDF
(586 KB) (
5
)
121
论儿童优质教育权利的法治保障
何海澜
保障儿童获得优质教育的权利,应当充分发挥法治的作用。将享受优质教育作为每个孩子的基本权利,是维护儿童教育利益、防范教育伤害的需要,是充实和健全儿童教育权利体系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的经验做法。儿童获得优质教育权在权利属性和权利义务关系上具有若干特点。从权利内容上看,为保障此权利应强调贯彻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依法规制儿童教育目标和教育行为,并建立健全制度化、法律化的质量问责机制。围绕细化优质教育质量的标准,应强调依法规范和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域外经验,重点解决好儿童优先、全面发展、平等均衡、功能实效、权利救济等问题。
2020 Vol. 0 (1): 121-134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511 KB) (
7
)
135
我国对国际人权条约的司法适用研究
戴瑞君
中国宪法未对国际条约在国内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做出规定,国内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可否适用国际人权条约的问题一直有争议。学界主流意见认为法院不能直接适用人权条约,而近年来司法实践已经出现多起法院主动适用国际人权条约的案例。这与国际人权条约固有的内向性特征、人权条约的具体要求以及中国现行法律制度的空间不无关系。从履行人权条约义务角度看,应充分肯定适用人权条约的既有实践。同时也应看到,相关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认识不统一、适用不规范等问题。故需从顶层设计角度为法院的实践提供规范依据,使国际人权条约发挥应有效力。
2020 Vol. 0 (1): 135-154 [
摘要
] (
63
)
HTML
(1 KB)
PDF
(686 KB) (
6
)
155
过去七十年中国对国际人权体系的贡献
汤姆·茨瓦特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是回顾中国对国际人权所作贡献的恰当时机。在过去的70年里,中国和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因而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也需要做出一定的选择。中国在构建与维护国际人权体系方面的重要贡献归结起来有三大方面。一是中国在起草国际人权体系创始文件《世界人权宣言》方面所做的贡献;二是中国在国际人权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这一角色可以被描述为"在遵行中挑战";三是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20 Vol. 0 (1): 155-164 [
摘要
] (
57
)
HTML
(1 KB)
PDF
(416 KB) (
3
)
165
人权研究方法简论
冯·库曼斯 弗雷德·格林菲尔德 门诺·T.卡明加
人权领域的相关研究,特别是法律研究,往往很少关注方法论问题。这可能是因为人权学者经常是(以前的)人权活动家。免除方法论的限制使研究人员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思考,并得出他们最初希望得到的结论。鉴于人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我们对关注这一问题的人提供了一些建议,包括仔细阐明项目研究方法、讨论那些已被否定的替代方法以及避免使用"新兴"人权的标签。
2020 Vol. 0 (1): 165-170 [
摘要
] (
49
)
HTML
(1 KB)
PDF
(280 KB) (
4
)
人权讯息
171
文明多样性与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2019·南南人权论坛”观点综述
尚海明
2019年12月10日至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外交部在京共同举办"2019·南南人权论坛"。来自8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与会代表围绕"南方国家人权保障的实践与经验""文明多样性背景下的人权道路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人权治理"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与会代表在论坛中积极阐明本国人权主张,交流人权发展经验,探讨发展中国家人权发展路径,达成广泛共识。在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横行的国际环境下,南南人权论坛发出了加强发展中国家在人权议题上团结合作的时代强音,也向世界传递了发展中国家携手推进世界人权事业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
2020 Vol. 0 (1): 171-180 [
摘要
] (
31
)
HTML
(1 KB)
PDF
(383 KB) (
1
)
181
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问题凸显“美式人权”的虚伪
中国人权研究会
<正>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国家,历史上欧洲殖民扩张和非洲奴隶贸易,以及近代以来大量移民人口的不断进入,形成了当今美国的种族结构和种族关系。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美国总人口约为3.08亿。美国官方根据肤色、血统、来源地等对种族进行分类:白人占总人口比例的72.4%,其中非拉美裔白人占总人口比例为63.7%;非洲裔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2.6%;亚裔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8%;原住民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1%;其他种族占总人口比例为6.2%;混合种族约占总人口比例的2.9%。非拉美裔白人被视作美国的主体种
2020 Vol. 0 (1): 181-190 [
摘要
] (
42
)
HTML
(1 KB)
PDF
(353 KB) (
3
)
191
中国人权信息(2019年11-12月)
王陈平
<正>11月5-10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联合国驻华系统和中国商务部在博览会期间联合发布《回顾与展望——中国与联合国减贫合作四十年案例集》,系统回顾了联合国和中国过去40年间在减贫领域的深度合作,总结了最佳实践和成功经验。11月14日,由中国法学会组织撰写的《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8)》正式发布,报告系统全面地反映了2018年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和成
2020 Vol. 0 (1): 191-194 [
摘要
] (
49
)
HTML
(1 KB)
PDF
(173 KB) (
2
)
行业动态
更多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召开《世界人权宣言》66周年纪念研讨会
通知公告
更多
通知公告1
合作单位
更多
合作单位1
版权所有 © 《人权》杂志社
地址:朝阳门内大街199号华富商贸大楼203/206/207 电话:(010)65170968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京ICP备20210034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