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刊介绍
|
编委会
|
栏目介绍
|
投稿指南
|
优秀专家
|
期刊征订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人权》注释体例举要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中国人权网
《中国法学前沿》
联合国保护人权专栏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政府白皮书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8年 0卷 3期
刊出日期:2018-05-10
高层论坛
学术园地
热点关注
人权动态
人权讯息
热点关注
1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要旨
谷春德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伟大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的人权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两位创始人结合其生活时代的阶级和社会发展状况,深刻揭示了人权的本质及其阶级根源,揭示了资产阶级人权的历史进步性、阶级实质及其虚伪性,深刻阐述了人权总是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的重要原理,强调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不能放弃争取人权的努力,无产阶级应当善于运用人权来改进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推动社会进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中国也进一步发展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并以此指引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2018 Vol. 0 (3): 1-7 [
摘要
] (
39
)
HTML
(1 KB)
PDF
(234 KB) (
34
)
8
深入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鲜开林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创立,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若干篇重要文献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人权理论,就应当原汁原味地品读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这些重要文本。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精髓,并将其内化为真诚的信仰和情感认同。应当通过关切和解答现实问题,将这一理论指南落实于具体行动,以此来彰显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时代价值。
2018 Vol. 0 (3): 8-17 [
摘要
] (
34
)
HTML
(1 KB)
PDF
(310 KB) (
35
)
18
启蒙人权理论的悖论与超越——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人权思想分析
李超群
由自然权利论所阐发的启蒙人权理论,乃是今日西方国家人权话语霸权的基础理论,但这一理论实际上充满内在矛盾。马克思早在其首次对"人权"概念进行全面系统剖析的论著《论犹太人问题》中,便依据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理论,分析了启蒙人权理论之人权概念的实质即"市民社会的成员的权利"。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批判,马克思深刻揭露了启蒙人权理论的三重悖论,即个人与共同体的目的与手段悖论、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难以调和之悖论、人权理论背离人权初衷之悖论。由此,马克思最终指明了超越启蒙人权理论悖论的关键方案———人的解放。这种"超越"的启示意义在于,构建新时代人权理论体系,不应停留在启蒙人权话语中自我设限,而更应从"人类共同命运"这一更加宏大的立足点出发,去实现人类的共同价值。
2018 Vol. 0 (3): 18-32 [
摘要
] (
83
)
HTML
(1 KB)
PDF
(457 KB) (
34
)
33
论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核心要义及其现实启迪
张放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大力弘扬科学理性,真正贯彻人本精神,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兴起。在这一全新的理论框架中,他们基于对人和人权概念的独特理解,充分揭露并批判了资本主义人权体系的"非人化"本质,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人权体系的建构设想。为推动人的自由解放、真正实现"人的权利",他们还阐释了利用、限制和超越资产阶级人权体系的具体人权实践要求,留下了不朽的精神遗产,更给予今人现实的思想启迪。他们的人权理论激励身处世界性大危机之中的我们继续坚持为所有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和自由权服务的社会主义理想,在人权实践中秉持真正尊重并弘扬群众的首创精神和集体智慧的人民立场,在不断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基础上,朝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方向迈进。
2018 Vol. 0 (3): 33-50 [
摘要
] (
33
)
HTML
(1 KB)
PDF
(528 KB) (
38
)
51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权价值意蕴
陆艺 张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权价值意蕴,即把握时代潮流,自觉承担人权保障的国家主体责任;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发展思想;全面从严治党,优化人权事业发展的关键领导力量;依法治国理政,增强人权事业发展的根本法治保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人权事业贡献中国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表明了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和特色,而且彰显了中国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国家责任。
2018 Vol. 0 (3): 51-62 [
摘要
] (
55
)
HTML
(1 KB)
PDF
(378 KB) (
34
)
学术园地
63
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话语权: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邱昌情
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走向了世界舞台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权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但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话语权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人权问题甚至往往成为西方国家批评、质疑甚至责难中国的重要议题,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当前中国在国际人权话语体系中掌握话语权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在于中国在国际社会开展人权公共外交的能力明显不足,对外进行人权公共外交的战略筹划和设计能力不足。中国亟须将自身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倡导中国特色的人权观,加强与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互联互通,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话语能力。
2018 Vol. 0 (3): 63-77 [
摘要
] (
107
)
HTML
(1 KB)
PDF
(450 KB) (
40
)
78
责任视角下的孟子思想及其人权意义
原欣
2018 Vol. 0 (3): 78-91 [
摘要
] (
53
)
HTML
(1 KB)
PDF
(433 KB) (
39
)
高层论坛
92
从残废到残障:新时代中国残障事业话语的转变
张万洪 丁鹏
在当代中国人权话语中,从"残废"到"残疾",再到"残障",一字之易,体现出残障理念的不断演进。中国残障人事业在新时代取得的成就,在制度和观念维度,都已经逐渐超越了"残疾"一词的范围,而进入了"残障"这一更先进的层面。秉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旗帜,探索残障权利保护的"宪法模式"和"人权模式",是国家残障事业继续前进的现实策略,也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三十年"成就的话语主线。这一套残障事业发展的中国方案,正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的人权治理策略,以及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共享的人权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
2018 Vol. 0 (3): 92-98 [
摘要
] (
67
)
HTML
(1 KB)
PDF
(257 KB) (
53
)
学术园地
99
以基本法吸纳国际人权公约——国家主权视野下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39条立法争议
徐斌
港英政府时期已经适用于香港的国际人权公约如何在回归后"继续有效",是香港基本法起草过程中面临的立法难题。通过梳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过程中关于第39条的立法争议,可以发现立法意见提出了三类适用国际公约的方案:本土化、国际法化和以基本法吸纳。在对各类方案权衡的基础上,立法者采取了以基本法"原则吸纳"国际人权公约的方案,区分了实体性的权利创设权与程序性的保障监察。从国家主权的视野来看,第39条创设了香港居民的实体性权利,同时也为香港政府划定了权利保障的职能与边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将公约的解释权部分授予特区法院,从而将国际人权公约的监察权内化为香港特区法院特定的司法监察模式。香港回归以来,香港法院人权判决的司法边界问题值得关注。
2018 Vol. 0 (3): 99-116 [
摘要
] (
56
)
HTML
(1 KB)
PDF
(526 KB) (
39
)
117
基本权利视域下的环境人权——从环境权的法定化困境谈起
田时雨
面对环境权的法定化困境,需要在基本权利的理论体系下重新审视环境人权的性质与功能,其证成进路遵循着由权利本位到基本权利的逻辑链条。环境权难以法定化反映出了环境法本位之争,对环境法的权利本位予以重构可以证成环境法治的权利进路。以人权为核心的基本权利体系可以解释出宪法上的环境人权。作为宪法未列举的基本权利,环境人权因其主观权利和客观法的双重性质而具有了防御权、受益权以及制度、组织与程序保障等功能。
2018 Vol. 0 (3): 117-126 [
摘要
] (
68
)
HTML
(1 KB)
PDF
(325 KB) (
39
)
127
保障人权行动计划效能的四种机制:基于非洲的经验
许尧
1993年世界人权大会以来,非洲共有9个国家实施了10期人权行动计划。对这些计划的文本及相关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有四种机制对于提升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实施效能具有比较关键的作用,分别为:本国核心人权问题的定位聚焦机制,行动计划与其他发展战略的嵌套融合机制,本国的经济增长及相关资源的挖掘利用机制,国内公共冲突的有效治理及公共秩序保障机制。明确并统筹这些机制对于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人权行动计划效能具有比较突出的现实意义。
2018 Vol. 0 (3): 127-135 [
摘要
] (
61
)
HTML
(1 KB)
PDF
(301 KB) (
35
)
人权动态
136
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前言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始终坚持从本国国情和宗教实际出发,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宗教工作纳入国家治理体
2018 Vol. 0 (3): 136-144 [
摘要
] (
50
)
HTML
(1 KB)
PDF
(282 KB) (
3
)
人权讯息
145
“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理论研讨会综述
盛喜 毛俊响
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法学院承办的"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理论研讨会于2018年4月12日在中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研究机构和实务部门的法学、国际关系、传播等领域的近70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培育""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的传播""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权与国际人权治理"等三个议题,就坚定人权自信、把握新时代特征和发展大势、凝聚中外人权话语共识、有效开展国际人权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研讨会呈现了与会专家学者在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方面的深入思考和睿智见解,将有力地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研究的发展。
2018 Vol. 0 (3): 145-155 [
摘要
] (
43
)
HTML
(1 KB)
PDF
(338 KB) (
39
)
156
中国人权信息
王陈平
(2018年3-4月)3月5日,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发布《关于印发〈残疾人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对加强残疾人服务行业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残疾人服务机构将承担法律责任。
2018 Vol. 0 (3): 156-160 [
摘要
] (
36
)
HTML
(1 KB)
PDF
(183 KB) (
36
)
行业动态
更多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召开《世界人权宣言》66周年纪念研讨会
通知公告
更多
通知公告1
合作单位
更多
合作单位1
版权所有 © 《人权》杂志社
地址:朝阳门内大街199号华富商贸大楼203/206/207 电话:(010)65170968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京ICP备20210034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