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刊介绍   |   编委会   |   栏目介绍   |   投稿指南   |   优秀专家   |   期刊征订   |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人权》注释体例举要
  友情链接
22 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22 中国人权网
22 《中国法学前沿》
22 联合国保护人权专栏
2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政府白皮书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2015年 0卷 3期
刊出日期:2015-05-10

特稿
学术专论
人权史话
人权讯息
 
       特稿
1 201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5 Vol. 0 (3): 1-23 [摘要] ( 49 ) HTML (1 KB)  PDF (664 KB)  ( 3 )
       学术专论
24 人权与公共利益之间关系的三重视角及其启示
常健、赵玉林
人权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人权理论界争论的一个重要话题。面对人权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各种冲突,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主体价值视角认为人权具有绝对性,不能因公共利益而妥协;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客观利益视角主张公共利益是至上的,人权必须让位于公共利益;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主体间视角则认为人权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间建构共识的结果,任何一方都不具有绝对性。这三种不同视角为解读人权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2015 Vol. 0 (3): 24-44 [摘要] ( 71 ) HTML (1 KB)  PDF (343 KB)  ( 52 )
34 论人权的国家治理功能
叶传星
人权作为现代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社会关系和公正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要方式,也作为一种精巧的国家治理技术,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尊重和保障人权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中应更加重视运用人权思维与人权方式。人权对国家治理的积极功能体现在,提高国家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促进国家治理的民主化、促进社会的和谐治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发展、参与构建治理意识形态等。 人权作为现代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社会关系和公正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要方式,也作为一种精巧的国家治理技术,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尊重和保障人权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中应更加重视运用人权思维与人权方式。人权对国家治理的积极功能体现在,提高国家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促进国家治理的民主化、促进社会的和谐治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发展、参与构建治理意识形态等。 
2015 Vol. 0 (3): 34-56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669 KB)  ( 49 )
57 人权立法保障的宪法学分析
刘志刚
国际人权公约在我国的适用路径应该是:在尊重宪法的前提下,通过国内相关人权立法协调与国际人权公约之间的关系,建立体系化的人权法律制度。我国立法机关人权立法义务的来源是宪法,而不是国际人权公约。我国人权立法的义务来源是宪法中所有关涉基本权利的规定。立法机关要根据宪法第33条第3款的文本规定去理解和把握立法机关人权立法义务的主要内容,而对该条款的文本解读必须依据国际人权公约中的相关规定。立法机关的人权立法义务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人权的立法保护义务和人权的立法救济义务。人权立法义务应该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来承担。要从根本上贯彻落实宪法中的人权保障义务,应该考虑由全国人大制定一部专门的人权法。
2015 Vol. 0 (3): 57-67 [摘要] ( 40 ) HTML (1 KB)  PDF (360 KB)  ( 48 )
68 基于人权的发展观:一种新的发展范式
王若磊
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政府首要的治理目标。基于人权的发展观是本世纪初在反思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它经历了一个发展概念和人权观念逐渐走向合流的过程,最终经由联合国多个官方文件和报告确立下来,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和领域中成为主导性的发展理念。根据官方权威阐释,它本质上是将人权原则和标准纳入发展目标、规划和过程之中,发展过程中不得侵犯人权,并不断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在我国传统发展模式弊端逐步显现的今天更具借鉴意义。
2015 Vol. 0 (3): 68-78 [摘要] ( 50 ) HTML (1 KB)  PDF (374 KB)  ( 48 )
79 废止劳教后社区矫正的职能定位研究:基于权利均衡的视角
李川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对原劳教适用对象应当如何对待的问题,学术界形成"二元分流说"、"轻罪说"和"保安处分说"三种观点。从人权保障和权利均衡视角来看,这三种方案对权利保护各具重点,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从平衡和兼顾大众权利保障与受处遇人权利的角度看,社区矫正是处理人身危险性较轻的主体的违法行为的较好选择。我国法律目前将社区矫正定位于法定监外刑罚执行的方式。因而,要适用社区矫正方案,就要超越目前对社区矫正职能的定位,使社区矫正可适用于违法行为矫治。这种职能定位的扩展有并行制、统一制和补充制三种模式可供选择。并列模式相对更为合理,而为了区别于社区矫正,这种并行措施可称为社会矫正。这种社会矫正机制应是结合保安处分属性的、类似社区矫正的独立矫治制度。
2015 Vol. 0 (3): 79-88 [摘要] ( 61 ) HTML (1 KB)  PDF (334 KB)  ( 49 )
89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妇女解放:人权视角的透视
朱晓慧
"妇女解放"就是特指女性从男女不平等、女性遭受压迫、束缚和歧视的状态下解放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和自己命运主人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根据历史和国情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几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每个阶段妇女解放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妇女权利是当代人权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性别秩序在传统社会一直比较稳定,内在价值与外在规范的结合决定了女性对男尊女卑性别秩序与礼制原则的认同。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到1954年短短几年的时间,女性作为与男性一样的"人"的公民权利终于得到宪法及法律的承认和保障,中国的妇女解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015 Vol. 0 (3): 89-100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393 KB)  ( 57 )
101 能力、权益与权利:
[美]玛莎·C.纳斯鲍姆
能力与人权密切相关。作为重要的人之权益,能力内在于基本社会正义理念,也可被视为一种人权进路。本文在早期作品的基础上(如发表于1997年的《能力与人权》、出版于2000年的《妇女与人类发展:能力进路》、发表于2003年的《作为基本权益的人权:阿玛蒂亚·森及其社会正义理论》以及出版于2005年的《正义的前沿:残疾、国界和物种成员资格》),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能力是对人权的补强,而不与之相斥。通过强调各项权利的经济和社会侧面,以及政府行为对各项权利保护和保障的必要性,能力能够厘清人权的基本概念,补充权利话语。此外,能力还将权益根植于普通人的生活,同时不将权益束缚于特定文化语境。另一方面,人权也能够补充能力话语。人权表明能力不是一种选择性权益,而是一种迫切的要求,这种要求既不得被置若罔闻,也不得在追求诸如扩大财富总量等其他目标时加以牺牲。人权已得到全世界的支持和肯认,权利理念能够调动政治行动。
2015 Vol. 0 (3): 101-116 [摘要] ( 54 ) HTML (1 KB)  PDF (503 KB)  ( 3 )
       人权史话
117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概要
徐爽、江婉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世界人权宣言》和《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被统称为"国际人权宪章",共同构成了全面的国际人权标准。其中《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侧重规定个人在公共生活方面享有的自由和权利,为每一个独立、平等、健全的人类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自由的指南。本文介绍了该公约产生的历史背景、内涵、人权价值理念,以及主要权利所涵盖的内容和国际社会对公约的签署与批准情况。本文还梳理了中国政府签署、加入该公约的进程,从宪法法理的层面对促进我国尽快批准该公约提出了若干建议。

2015 Vol. 0 (3): 117-127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367 KB)  ( 49 )
128 联合国关于食物权之规定及态度分析
彭玉
在全球面临饥饿、营养不良,以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背景下,对于联合国关于食物权之规定和态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国对于食物权的规定涵盖了定义及内容、义务主体、救济和问责、监测、目标及行动准则等内容。联合国将食物权置于基本人权的地位,在尊重其他人权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促进食物权的实现;坚持合理时间内逐步实现原则;强调国家作为食物权核心义务主体,同时倡导尽可能多主体参与;采取"双轨方式"实现粮食安全;在采取措施实现食物权过程中坚持人权"PANTHER"原则;将"人"视为实现食物权的行为人,而非仅仅作为食物权实现的受益者和对象。
2015 Vol. 0 (3): 128-142 [摘要] ( 40 ) HTML (1 KB)  PDF (633 KB)  ( 48 )
       人权讯息
1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新探索——“中国人权理论体系研讨会”的观点综述
王欢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2015年4月12日召开"中国人权理论体系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体系论纲》一文,分别对"人权理论体系的建构"、"人权的本质与属性"、"人权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人权实现的原理与机制"以及"人权实现的社会条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记录了学者们此次研讨会中所阐述的若干重要观点。
2015 Vol. 0 (3): 143-155 [摘要] ( 46 ) HTML (1 KB)  PDF (410 KB)  ( 49 )
156 中国人权讯息(2015年3月-4月)
2015 Vol. 0 (3): 156-160 [摘要] ( 39 ) HTML (1 KB)  PDF (200 KB)  ( 3 )
  行业动态 更多
22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召开《世界人权宣言》66周年纪念研讨会
  通知公告 更多
22 通知公告1
  合作单位 更多
22 合作单位1

版权所有 © 《人权》杂志社
地址:朝阳门内大街199号华富商贸大楼203/206/207 电话:(010)65170968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京ICP备20210034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