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加强中国在人权领域的公共外交 |
柳华文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
On the Public Diplomacy of China in the Human Rights Fields |
|
摘要 随着人权话语成为越来越主流化的国际话语,人权领域的公共外交在国家对外交往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在人权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公共外交亟待加强。中国人权研究会作为全国性人权机构在人权教育研究、 国际交流与合作 方面取得了不斐的成就,在公共外交方面积累了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具有学术权威性,发挥着学术外交、智库外交的重要作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不仅在国内法律实务工作中取得成功,也有效地参与了人权领域的公共外交活动。西 方的人权非政府组织非常活跃,发展中国家的声音相对弱小。中国应该加强人权领域的公共外交,倡导中国特色的人权观,积极参与国际人权规则制定和运作。
|
|
关键词 :
公共外交,
人权,
中国人权,
非政府组织
|
|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
|
[1] |
李步云 . 发展权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J]. 人权, 2015, 0(4): 1-4. |
[2] |
张抗私. 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与女性人权保护[J]. 人权, 2015, 0(4): 29-43. |
[3] |
李淑英. 阿玛蒂亚·森的发展观对我国人权建设的启示 [J]. 人权, 2015, 0(4): 44-52. |
[4] |
李超群 . 经济为基,政治为旨——马克思论经济权利与政治权利之关系 [J]. 人权, 2015, 0(4): 73-84. |
[5] |
郭曰君. 论国际人权法中的国家间指控程序[J]. 人权, 2015, 0(4): 93-116. |
[6] |
程雷. 看守所被羁押者的人权保障[J]. 人权, 2015, 0(2): 38-48. |
[7] |
于文豪.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人权议题 ——“法治中国与人权”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J]. 人权, 2015, 0(2): 145-155. |
[8] |
陶菁. 人权概念的语用学分析[J]. 人权, 2015, 0(2): 12-24. |
[9] |
刘文静. 《残疾人权利公约》视角下的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理念变迁与制度创新[J]. 人权, 2015, 0(2): 98-114. |
[10] |
约塞·阿维拉·赫雷拉. 腐败:现代人权的敌人[J]. 人权, 2015, 0(2): 115-124. |
[11] |
陆海娜. 移徙工人权利的国际保护标准[J]. 人权, 2015, 0(2): 63-75. |
[12] |
保罗·安德鲁·格瓦查. 反恐怖主义与人权保护:非洲的视角[J]. 人权, 2015, 0(2): 88-97. |
[13] |
许尧. 关于使用“特定群体”称谓的建议[J]. 人权, 2015, 0(2): 125-133. |
[14] |
李红勃.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保障富足、有尊严、健康和文明生活的人权宪章[J]. 人权, 2015, 0(2): 134-144. |
[15] |
张晓玲 冯巾桐. 论人权保障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J]. 人权, 2015, 0(1): 29-38. |
|
|
|
|